纪检理论
关于省属高校加强与拓展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供稿: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日期:2022/06/13 浏览:
内涵和方向
政治监督是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权力行使过程的控制和约束,包括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标准等基本要素,重点回答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和依据什么来监督的问题。从内涵上看,政治监督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任务是“两个维护”;监督的重点是“四个聚焦”,即聚焦落实党委(党组)政治责任、聚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监督重点对象是“关键少数”,主要是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从外延上看,一方面是全覆盖的监督。通过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构建起“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覆盖了所有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以及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另一方面是“监督的再监督”,纪委监委对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和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是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
强化高校政治监督,要结合高校特点,准确把握规律,突出重点内容:一是监督检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严把高校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党政班子、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监督检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三是监督检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七个有之”、做“两面人”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确保令行禁止。四是监督检查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制度,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五是监督检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六是监督检查损害师生利益突出问题整治情况,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在学术科研领域“与民争利”、后勤管理混乱、教师违反师德师风、高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违反医德医风等问题开展政治监督,严肃查处“微腐败”和作风问题。
问题和原因
从省委巡视和政治生态考核情况看,高校政治生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思想认识程度不高。有的高校党委特别是二级党组织对加强政治监督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抓政治监督和学校改革发展割裂开来,认为学校改革发展是“实业”,政治监督是“务虚”,导致政治监督的主体责任缺失。有的高校纪委对监督这个首要职责认识不清,对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还把握不准;有的存在“以案件论英雄”的思维,有的存在“远在天边、与己无关”的思想,没有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监督重点不突出。有的高校党委和纪委对政治监督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对政治监督应该抓什么思考不深;有的忽视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监督,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出现个别教师误导学生的问题;有的忽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监督,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甚至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问题;有的忽视对师生关注问题的监督。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当前高校政治监督重点不突出、问题不聚焦。
责任落实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清。有的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只“挂帅”,不“出征”,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停留在口头上,把责任推给纪委。有的学校纪委“三转”不到位,存在监督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的问题。压力传导不够。有的高校片面强调中心工作,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不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监督问责不严。有的高校政治监督的“弦”绷得不紧,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敏感性不强,处理不到位。
监督方式手段单一。监督的针对性不强。高校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政治生态建设任务落实等方面的监督还缺少切实管用的招法。监督的渠道较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巡察制度,没有专门的巡察机构和人员。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主要由纪委来运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还没有真正成为常态。监督的精准度不高。查找和解决政治立场问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政治生态像画得不准,精细化、精准化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2018年以来,省属高校纪委查办案件138件,没有一起是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
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有关政治监督的相关制度,内容不清、责任不明、分工不细,使开展政治监督缺少有力抓手。纪检监察工作独立性不强。高校纪委落实“两个为主”不到位,主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高校纪委书记以下的干部都由学校党委提名、任命、考核,导致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成为难点甚至盲点。高校“熟人社会”特征明显,不少干部包括纪委书记都是本校成长起来的,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显不强。2019年上半年,有7所高校纪委“零立案”。基层管理体制不顺。当前高校二级院(系)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比较普遍。除了高校附属医院,多数二级院系不设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全部为兼职,影响了政治监督工作开展。
高校政治监督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理论学习不深。一些高校领导对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不深,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不够。高校纪委干部对相关党内法规学习不系统,方式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普遍存在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二是政治站位不高。一些高校领导政治意识不强、政治能力不足,不善于站在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特别是对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认识不够深刻、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一些工作部署还停留在浅层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担当精神不强。一些高校领导对政治监督强调的多、提要求多,分解责任、细化措施、跟踪问效做的不够。高校纪委主动监督、严格执纪意识不强,往往抹不开情面、拉不下脸面,存在检查走形式、监督走过场、整改看着办、问责轻飘飘。四是监督制度落实不力。一些高校对贯彻执行制度重视不够,存在监督不严、执行不力,已有的制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表面看起来声势很大,但经常停留在宣传上,没有真正贯彻落实。
对策和建议
压实落靠责任,解决政治监督“谁来干”的问题。高校党委要把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政治监督工作的领导,把政治监督纳入党委工作全局谋划,定期对学校以及二级单位政治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政治监督发现的问题。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政治监督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问题亲自督办;班子其他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对分管部门和单位的政治监督负领导责任;党委工作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政治监督工作。高校纪委要把协助职责、监督责任做“准”,既要为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积极搭建平台、当好参谋助手,也要立足“监督再监督”“检查再检查”的职责定位,敢于对学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敢于对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和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依规依纪依法进行查处。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省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和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要围绕责任落实开展监督检查和督察指导,对履行政治监督责任不力的,要及时进行约谈提醒、提出工作建议、直至追责问责。
精准把握重点,解决政治监督“干什么”的问题。要盯住“关键人”,重点加强对高校党委班子、行政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情况进行监督。要盯住“关键权”,围绕选人用人、职称评定、专业调整、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项目等重要权力,全面梳理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政治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盯住“关键事”,围绕省委巡视发现问题、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发现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广大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政治监督,做到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监督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监督什么问题。
创新监督方式,解决政治监督“怎么干”的问题。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综合运用个别约谈、专项检查、定期评议、列席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方式,主动监督,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进行“政治扫描”,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依规依纪依法、实事求是地作出处置。探索开展巡察监督,突出政治巡察定位,对二级单位党组织进行“政治体检”,着力发现二级单位党组织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存在的政治问题和偏差。定期研判政治生态,开展对二级单位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列出政治表现“负面清单”,通过分析比对,梳理出各单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全校政治生态进行整体研判。贯通其他监督方式,加强与组织、人事、统战、信访等部门联系沟通,共享信息资源,拓宽线索来源,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群众监督的全天候、无死角的优势,扩大群众参与度,使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中,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加强纪委自身建设,组织高校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理论政策、纪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开展监督、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的能力,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强化成果运用,解决政治监督“怎么用”的问题。要将政治监督开展情况纳入省属高校政治生态考核内容,建立政治监督成果运用和反馈机制。高校纪委要定期向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和高校党委报告政治监督工作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移交政治监督问题清单,督促其抓好整改落实。要加强分析研判,总结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把握规律性特点,提出整改建议和治理对策,进一步完善制度,实现源头治理。(作者系黑龙江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 李力)
来源: 黑龙江省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1-13
政治监督是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权力行使过程的控制和约束,包括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标准等基本要素,重点回答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和依据什么来监督的问题。从内涵上看,政治监督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任务是“两个维护”;监督的重点是“四个聚焦”,即聚焦落实党委(党组)政治责任、聚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监督重点对象是“关键少数”,主要是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从外延上看,一方面是全覆盖的监督。通过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构建起“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覆盖了所有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以及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另一方面是“监督的再监督”,纪委监委对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和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是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
强化高校政治监督,要结合高校特点,准确把握规律,突出重点内容:一是监督检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严把高校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党政班子、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监督检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三是监督检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严肃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七个有之”、做“两面人”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确保令行禁止。四是监督检查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制度,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五是监督检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六是监督检查损害师生利益突出问题整治情况,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在学术科研领域“与民争利”、后勤管理混乱、教师违反师德师风、高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违反医德医风等问题开展政治监督,严肃查处“微腐败”和作风问题。
问题和原因
从省委巡视和政治生态考核情况看,高校政治生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思想认识程度不高。有的高校党委特别是二级党组织对加强政治监督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抓政治监督和学校改革发展割裂开来,认为学校改革发展是“实业”,政治监督是“务虚”,导致政治监督的主体责任缺失。有的高校纪委对监督这个首要职责认识不清,对监督什么、如何监督还把握不准;有的存在“以案件论英雄”的思维,有的存在“远在天边、与己无关”的思想,没有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监督重点不突出。有的高校党委和纪委对政治监督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对政治监督应该抓什么思考不深;有的忽视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监督,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出现个别教师误导学生的问题;有的忽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监督,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甚至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问题;有的忽视对师生关注问题的监督。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当前高校政治监督重点不突出、问题不聚焦。
责任落实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清。有的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只“挂帅”,不“出征”,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停留在口头上,把责任推给纪委。有的学校纪委“三转”不到位,存在监督变牵头、牵头变主抓、主抓变负责的问题。压力传导不够。有的高校片面强调中心工作,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不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监督问责不严。有的高校政治监督的“弦”绷得不紧,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敏感性不强,处理不到位。
监督方式手段单一。监督的针对性不强。高校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政治生态建设任务落实等方面的监督还缺少切实管用的招法。监督的渠道较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巡察制度,没有专门的巡察机构和人员。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主要由纪委来运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还没有真正成为常态。监督的精准度不高。查找和解决政治立场问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政治生态像画得不准,精细化、精准化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2018年以来,省属高校纪委查办案件138件,没有一起是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
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有关政治监督的相关制度,内容不清、责任不明、分工不细,使开展政治监督缺少有力抓手。纪检监察工作独立性不强。高校纪委落实“两个为主”不到位,主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高校纪委书记以下的干部都由学校党委提名、任命、考核,导致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成为难点甚至盲点。高校“熟人社会”特征明显,不少干部包括纪委书记都是本校成长起来的,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显不强。2019年上半年,有7所高校纪委“零立案”。基层管理体制不顺。当前高校二级院(系)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比较普遍。除了高校附属医院,多数二级院系不设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全部为兼职,影响了政治监督工作开展。
高校政治监督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理论学习不深。一些高校领导对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不深,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不够。高校纪委干部对相关党内法规学习不系统,方式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工作找不到切入点和着力点,普遍存在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二是政治站位不高。一些高校领导政治意识不强、政治能力不足,不善于站在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特别是对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认识不够深刻、思考不够深入,导致一些工作部署还停留在浅层面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担当精神不强。一些高校领导对政治监督强调的多、提要求多,分解责任、细化措施、跟踪问效做的不够。高校纪委主动监督、严格执纪意识不强,往往抹不开情面、拉不下脸面,存在检查走形式、监督走过场、整改看着办、问责轻飘飘。四是监督制度落实不力。一些高校对贯彻执行制度重视不够,存在监督不严、执行不力,已有的制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实践中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表面看起来声势很大,但经常停留在宣传上,没有真正贯彻落实。
对策和建议
压实落靠责任,解决政治监督“谁来干”的问题。高校党委要把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政治监督工作的领导,把政治监督纳入党委工作全局谋划,定期对学校以及二级单位政治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政治监督发现的问题。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政治监督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问题亲自督办;班子其他成员要履行“一岗双责”,对分管部门和单位的政治监督负领导责任;党委工作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政治监督工作。高校纪委要把协助职责、监督责任做“准”,既要为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积极搭建平台、当好参谋助手,也要立足“监督再监督”“检查再检查”的职责定位,敢于对学校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敢于对党员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和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依规依纪依法进行查处。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省纪委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和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要围绕责任落实开展监督检查和督察指导,对履行政治监督责任不力的,要及时进行约谈提醒、提出工作建议、直至追责问责。
精准把握重点,解决政治监督“干什么”的问题。要盯住“关键人”,重点加强对高校党委班子、行政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情况进行监督。要盯住“关键权”,围绕选人用人、职称评定、专业调整、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项目等重要权力,全面梳理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政治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盯住“关键事”,围绕省委巡视发现问题、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发现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广大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政治监督,做到群众对什么问题反映强烈、就监督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监督什么问题。
创新监督方式,解决政治监督“怎么干”的问题。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综合运用个别约谈、专项检查、定期评议、列席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方式,主动监督,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进行“政治扫描”,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依规依纪依法、实事求是地作出处置。探索开展巡察监督,突出政治巡察定位,对二级单位党组织进行“政治体检”,着力发现二级单位党组织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存在的政治问题和偏差。定期研判政治生态,开展对二级单位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列出政治表现“负面清单”,通过分析比对,梳理出各单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全校政治生态进行整体研判。贯通其他监督方式,加强与组织、人事、统战、信访等部门联系沟通,共享信息资源,拓宽线索来源,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群众监督的全天候、无死角的优势,扩大群众参与度,使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中,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加强纪委自身建设,组织高校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理论政策、纪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开展监督、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的能力,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强化成果运用,解决政治监督“怎么用”的问题。要将政治监督开展情况纳入省属高校政治生态考核内容,建立政治监督成果运用和反馈机制。高校纪委要定期向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和高校党委报告政治监督工作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移交政治监督问题清单,督促其抓好整改落实。要加强分析研判,总结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把握规律性特点,提出整改建议和治理对策,进一步完善制度,实现源头治理。(作者系黑龙江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 李力)
来源: 黑龙江省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01-13
相关文章
- 2024-10-15我校举办“强身健体·乐享重阳”离退休人员趣味运动会
- 2024-10-15我校第七届体育节圆满落幕
- 2024-10-14团省委副书记陈海萍一行到我校调研指导“四创”工作
- 2024-10-13砥砺奋进四十载 奋楫扬帆正当时|献礼四十年,凝心话发展(四)
- 2024-10-12我校召开山东能源集团专场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