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理论
报告研学 |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供稿: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日期:2022/12/01 浏览:
时代越是向前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加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单独成章,一体部署,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尚属第一次。在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看来,这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以创新来驱动,创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须依靠教育。”
党基于对三者相互作用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王公龙表示可以结合三者的关系来加深理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技是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人才是集聚创造能力的社会群体。从三者的互动发展体系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彼此互为补充。
从具体实践来看,三者分别对应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发挥彼此的有机联动和共同作用。
基础性,强调的是根基性、根本性,不可或缺性。而战略性,意指长期性、全面性和重要性。“教育、科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宋斌分析认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对事关根本和全局的科技问题的研究部署,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新理念新举措,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回顾历史,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是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的结果。展望未来,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辩证把握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关系,协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宋斌说。
要聚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生产和创造科技知识、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应用和创新科技知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
要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在人才强国战略框架内,聚焦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集聚更多的“四有”好老师和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集聚更多“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集中针对“四个面向”开展实践创造,深层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要聚焦科技的动力源助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内,更好发挥科学研究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通过教育力量和人才力量的更好注入,在各类“卡脖子”技术上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2-1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单独成章,一体部署,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尚属第一次。在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看来,这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以创新来驱动,创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又必须依靠教育。”
党基于对三者相互作用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王公龙表示可以结合三者的关系来加深理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技是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人才是集聚创造能力的社会群体。从三者的互动发展体系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彼此互为补充。
从具体实践来看,三者分别对应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发挥彼此的有机联动和共同作用。
基础性,强调的是根基性、根本性,不可或缺性。而战略性,意指长期性、全面性和重要性。“教育、科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宋斌分析认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对事关根本和全局的科技问题的研究部署,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新理念新举措,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回顾历史,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是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的结果。展望未来,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辩证把握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关系,协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宋斌说。
要聚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生产和创造科技知识、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应用和创新科技知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
要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在人才强国战略框架内,聚焦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集聚更多的“四有”好老师和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聚焦科技创新发展,集聚更多“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集中针对“四个面向”开展实践创造,深层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要聚焦科技的动力源助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内,更好发挥科学研究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通过教育力量和人才力量的更好注入,在各类“卡脖子”技术上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2-11-23
相关文章
- 2024-11-05搭桥筑台寻机遇 访企拓岗促就业|申长崴率队赴合肥开展校政企交流活动
- 2024-11-05热爱生命 练“救”本领|秋季应急救护公益培训圆满结束
- 2024-11-04我校参加2024年大学生国际汽车文化节暨走访苏州伊徕尔特机械有限公司
- 2024-11-04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盖元臣带队走访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三家企业
- 2024-11-04我校成功举办第六届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