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黑龙江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案
供稿:教务处 日期:2021/03/11 浏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黑龙江工业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加快解放思想,深入践行学校“1146”发展思路,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服务龙江东部四煤城转型发展,服务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特制定《黑龙江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案》。
紧密围绕“高举旗帜、聚焦问题”要求,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深化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尤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理论认知、规律认知、实践认知,明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核心要素与标准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好学校各类规划和资源,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协调性。
(二)坚持目标导向
把培养高水平有特色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首要目标,科学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建设。围绕建设目标,推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领域的综合改革。
(三)坚持立足地方
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招生政策与计划投入,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深化科研项目成功转化,切实提升落地人才、落地项目的规模与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的宽度、深度与高度。
(四)坚持多元培养
坚持开放多元人才培养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学院壁垒、师资壁垒、校企壁垒、管理壁垒,鼓励专业特色发展、多元发展,给学生更大专业选择自主权、教师选择自主权、课程选择自主权、发展方向选择自主权,提升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五)坚持产教融通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上的成效作为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核心指标,主动对接企业,用开放的资源、开放的政策、开放的理念,积极引企驻校、引企入教,共建实体学院,打造命运共同体模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
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25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9000人。2025年龙江籍在校生人数达到50%以上,来自四煤城学生人数超过500人。
2.学科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规模稳定在30个左右,取消专科。建成3-4个聚焦煤炭、石墨、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专业集群,3-5个本科专业完成专业认证,校企共建学院对本科专业覆盖率超过50%。
3.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数量达到500人左右,整体生师比不超过20: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博士学位占比教师占比超过5%。来自企业高技术兼职教师超过25%。
4.人才培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左右,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60%以上,本区域就业比例不低于50%。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超过1.5%。
5.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对专业实习实训支撑度不低于60%,每个本科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5个,生均科研仪器设备不低于10000元。
6.社会服务:成为龙江东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文化传承与引领高地,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年增长10%以上、专利版权数量年增长10%以上、科研成果转化年增长10%以上、科技文化服务人次年增长10%以上。年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知识更新培训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不少于10000人次。
7.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建立校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完成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奖惩机制、人事制度、经费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招生制度等综合改革。
第二阶段(2020—2022年):定性发展,全面推进。按照省厅《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对标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细化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和各型建设任务建设子方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深化办学机制、管理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学科专业布局和各专业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建设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22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9000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
2.学科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规模达到25个,取消专科招生。重点推进资源开发与精加工专业集群和绿色食品营销专业集群建设,编制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启动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采矿工程等至少3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新组建1-2个校企共建学院。
3.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数量达到400人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新增博士学位教师5人以上。来自企业兼职教师超过100人。
4.人才培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50%以上,本区域就业比例提升5-10个百分点。
5.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累计投入不低于5000万,对专业实践教学支撑度不低于50%。每个本科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3个。
6.社会服务:年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知识更新培训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不少于5000人次。
7.管理体系:启动管理现代化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启动校院专业三级管理改革,完善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绩效发放办法,完成教学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制度修订或制定。
第三阶段(2022年-2025年):重点推进,内涵深化。对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统筹谋划,逐项推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重点推进管理能力建设、专业集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等四大建设,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各项目标,实现“五地一库”办学目标,办学成效步入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前列。
第四年阶段(2025年-2035年):特色发展,争创一流。重点加强服务煤城转型发展能力建设、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业认证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五地一库”办学特色,实现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服务煤城转型发展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影响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本制度,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中共黑龙江工业学院委员会议事规则》《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沟通制度》《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黑龙江工业学院领导班子工作例会制度》等制度,建立制度执行有效监督机制。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稳定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锁定地方性特征鲜明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方向,形成助力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发展环境。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发展、煤城转型发展和学校长期发展大局上来,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认真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纪检监察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配备,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履职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纪委书记参加重要会议和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工作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联席会制度,完善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党风政风监督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管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侵害师生利益、损害学校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坚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聚焦师生最反感、服务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作风问题,用“钢牙”啃“硬骨头”,精准发力、重拳整治,纠建并举、标本兼治,严查重处、持续震慑,打好整顿组合拳。
(二)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
完善符合龙江东部客观实际、保障学校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系统梳理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等重要纲领性文件,把应用型办学定位、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目标与建设路径用章程、规划确定下来。
以章程为核心,系统梳理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人才政策、经费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合规性审查及定期清理制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以专业为中心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与事权相配套的人事权、财务权,推进管理中心下移,落实专业办学主体地位。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完善理事会和社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工作的议事规则。创新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实施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三)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作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切入点,密切跟踪我省及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积极开办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等与我省“六个强省”紧密相关的现代产业体系下的专业,形成专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重点建设资源精深加工与利用、绿色食品营销、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集群。完善专业设置预警和动态调整制度,做好存量升级和增量优化,建立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新增专业论证、评议、设置机制,保持年增加本科专业数量1-3个,建设期内专业总量控制在30个以内,应用型专业80%以上。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核心,统筹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集群建设。5个以上专业入选省级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到2025年,3个以上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逐渐增加区域内招生计划投放数,完善区域内考生报考紧缺专业减收、免收学费政策,适当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招收比例,示范专业在校生不低于学校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
(四)实施质量立校工程
进一步深化开放多元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面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多元性、个性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开放性选修课学分达到总学分30%以上(企业课程占比达到1/3),实训实习学时占总学时占比达到50%以上。
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课程。开展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毕业生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鼓励教师积极编写突出应用导向的校本教材,专业自编教材(含校企合作教材)选用占到选用教材总数的30%以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推动优秀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启动种子计划,遴选优秀学生国内外访学。建立更加开放的学分置换政策,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慕课学习等获取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对外合作等项目的课程学习获取学分,支持学生通过短期创业实践获得学分,对辅修专业、辅修学位减免辅修学费。
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全面实施专业认证,工科专业对标新工科建设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五)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按照“党管人才、需求导向、以人为本、统筹协调、改革创新”的原则,以团队建设为纽带,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建设一支适应应用技术大学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用10年时间,培养引进30名学科(专业)带头人、100名博士、30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打造30个特色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和课程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占比50%以上、校外实习经历和企业挂职经历教师占比8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5%以上。
积极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知识和技能轮训制度。实施3年一周期教师网络修读慕课学分计划。积极谋划黑龙江工业学院校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五唯”羁绊,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加大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招聘力度。建立“临时见习教师”方式的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
(六)全面夯实实践能力培养基础
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各类实训场所对专业需要的支持度到达80%以上。以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为原则,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现有实验室启动理训一体、产学研一体实训室改造,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新建10-20个现代化综合实训室。
建设2万平方米的工程实践中心。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作用。加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每个专业遴选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积极实施“引企入校”计划,通过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设5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七)创新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探索与社会用人单位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校政企服务就业创业联合体”为平台,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机制优势,通过租赁、购买服务、联合培养等方式,整合域内及龙江东部全社会资源,建成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生专业实践大平台。探索联合区域内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积极拓展校校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完善以课程为核心的优秀本科生校际游学、国外游学制度。探索与国(境)外企业、高校合作,建设共同体联合培养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学院建设。试点推动以共建学院为纽带的院校联盟、共用同一在线学习平台(慕课教学平台)院校联盟和龙江东部现代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建设。积极探索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专业实训新模式,以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工作过程课程化”合作建设。
联合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课程大纲、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省校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面向本科生开放,推动优秀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八)加快重点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及黑龙江省和鸡西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立足应用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产业特色,重点建设特色学科、校级重点培育特色学科(系级重点建设学科)、系级预备特色学科(系级一般建设学科)三类培育特色学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技术转移学科(群)。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壮大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逐步打造3-5个省内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立足制造业、材料业与边疆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积极推进联合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构建龙江煤城与鸡西石墨之都的主体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平台,传承创新传统产业技术文化,充分发挥学科群交叉融合力量,开展经济、肃慎文化相关系列重大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特色学科创新。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鼓励教师深入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和田间地头开展深入调研,积极开展落地项目研究。
积极推动与黑科大签订的《结对帮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龙煤鸡西矿业公司共建鸡西矿山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与鸡西东北民俗博物馆共建鸡西东北文化博物馆等工作的落实。积极研发适应终身教育的课程,主动承担区域内企业员工在岗教育培训、转岗就业人员培训,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设施、场馆、场地,帮助社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协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引导优秀毕业生本区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对域内考生和在鸡西及龙江东部乃至全省紧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施减收、免收学费和“助工金”等组合优惠政策。
(九)实施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以学校为主体,社会、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及家庭多元参与,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的校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质量,坚持公开发布制度。规范教学秩序检查通报、课堂教学状态检测通报及各类教学状态、教学工作数据分析通报的编写与发布。
实施以培养质量为重要指标的教学系列绩效考核。严格执行课程主讲教师资格、毕业生论文抽检、试卷抽查和教学检查制度。积极开展新办专业办学质量检查、课程建设评估、人才培养结果阶段测评。
建设智慧教室,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即时监测与大数据分析。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学生学业指导的精准化。
制定教学各环节标准。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就业创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教学与课业考核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委对办学方向的领导,对教学中心地位的坚持,把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应用本科院校建设上来,树牢“应用”意识,坚定“一流”自信。培养打造讲政治、懂教育、敢担当、善作为、作风正的各级领导班子,引导广大干部站在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四煤城转型发展的大局和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高度,以上率下、示范引领。通过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大力弘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新时代黑工院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二)依法治校、依章办学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大力推进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坚定服务煤城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同《章程》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实施人才强校工程,落实《学科建设方案》,启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办法,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实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创业氛围。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提高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理念,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发动和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示范院校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和龙江东部幸福指数最高的校园。
(三)细化方案,落靠责任
把建设方案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纲领性文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领导小组,与迎接2020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步推进。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工作推进组,对目标任务逐条分解、逐项落实,制定子方案,列出时间表,挂起作战图,定期检查阶段性成果,确保建设工作统筹推进。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加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应用型示范院校、示范专业建设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合理编制学校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优先保障职业公共技能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创业大厦、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训场所建设及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和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应用型专业建设,每个专业投入不低于300万元。
(四)广泛动员,积极宣传
坚持推动应用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持续开展。广泛发动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建设任务的实施监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动员会、培训会、调研会、报告会、交流会等学习研讨活动,力保建设方案、建设目标、建设举措深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积极建言。在官网和OA系统开辟专栏,通报建设工作进展,宣传、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成就,畅通教职员参与建设的言论平台。积极挖掘和提炼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加大学校亮点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教育厅网站、鸡西日报、东北网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着眼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求,以服务龙江东部四煤城转型发展为宗旨,以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文化铸校工程,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科研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下功夫,把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转到服务煤城转型发展上来,转到服务“六个强省”建设上来,转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来,转到培养复合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增强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全面支持四煤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把学校建成立足鸡西、服务龙东的应用型“落地”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和党委政府急需的新型高端智库,建成具有服务煤城转型特质的省级应用型本科样板校,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领紧密围绕“高举旗帜、聚焦问题”要求,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深化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尤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理论认知、规律认知、实践认知,明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核心要素与标准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好学校各类规划和资源,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协调性。
(二)坚持目标导向
把培养高水平有特色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首要目标,科学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所有专业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建设。围绕建设目标,推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领域的综合改革。
(三)坚持立足地方
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招生政策与计划投入,科学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深化科研项目成功转化,切实提升落地人才、落地项目的规模与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的宽度、深度与高度。
(四)坚持多元培养
坚持开放多元人才培养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学院壁垒、师资壁垒、校企壁垒、管理壁垒,鼓励专业特色发展、多元发展,给学生更大专业选择自主权、教师选择自主权、课程选择自主权、发展方向选择自主权,提升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五)坚持产教融通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上的成效作为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核心指标,主动对接企业,用开放的资源、开放的政策、开放的理念,积极引企驻校、引企入教,共建实体学院,打造命运共同体模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
三、建设目标
以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目标,立足煤城、服务龙江,到2025年把学校建设成办学定位鲜明,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机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办学规模适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学科专业紧密服务龙江东部煤城转型发展的高水平应用本科院校,即:龙江东部地区应用型“落地”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和党委政府的新型智库;助推龙江煤城转型发展作用显著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本科示范校、省内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示范校和非中心城市校政企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示范校。2035年建成省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服务煤城转型发展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影响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25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9000人。2025年龙江籍在校生人数达到50%以上,来自四煤城学生人数超过500人。
2.学科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规模稳定在30个左右,取消专科。建成3-4个聚焦煤炭、石墨、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专业集群,3-5个本科专业完成专业认证,校企共建学院对本科专业覆盖率超过50%。
3.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数量达到500人左右,整体生师比不超过20: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博士学位占比教师占比超过5%。来自企业高技术兼职教师超过25%。
4.人才培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左右,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60%以上,本区域就业比例不低于50%。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超过1.5%。
5.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对专业实习实训支撑度不低于60%,每个本科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5个,生均科研仪器设备不低于10000元。
6.社会服务:成为龙江东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文化传承与引领高地,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年增长10%以上、专利版权数量年增长10%以上、科研成果转化年增长10%以上、科技文化服务人次年增长10%以上。年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知识更新培训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不少于10000人次。
7.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建立校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完成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奖惩机制、人事制度、经费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招生制度等综合改革。
四、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2020年):迎评促建,夯实基础。编制出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方案。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达标要求,启动学校合格评估迎评建设,认真梳理2013年以来本科办学经验和成就,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重要思想学习、积极推进各专业办学条件改善、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实践服务地方转型发展的新思路、积极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内涵,确保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顺利通过。第二阶段(2020—2022年):定性发展,全面推进。按照省厅《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对标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细化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和各型建设任务建设子方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深化办学机制、管理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学科专业布局和各专业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建设目标:
1.办学规模:到2022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9000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
2.学科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规模达到25个,取消专科招生。重点推进资源开发与精加工专业集群和绿色食品营销专业集群建设,编制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启动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采矿工程等至少3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新组建1-2个校企共建学院。
3.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数量达到400人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新增博士学位教师5人以上。来自企业兼职教师超过100人。
4.人才培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50%以上,本区域就业比例提升5-10个百分点。
5.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累计投入不低于5000万,对专业实践教学支撑度不低于50%。每个本科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3个。
6.社会服务:年面向地方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知识更新培训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不少于5000人次。
7.管理体系:启动管理现代化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启动校院专业三级管理改革,完善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绩效发放办法,完成教学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制度修订或制定。
第三阶段(2022年-2025年):重点推进,内涵深化。对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统筹谋划,逐项推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重点推进管理能力建设、专业集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等四大建设,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各项目标,实现“五地一库”办学目标,办学成效步入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前列。
第四年阶段(2025年-2035年):特色发展,争创一流。重点加强服务煤城转型发展能力建设、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业认证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五地一库”办学特色,实现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服务煤城转型发展能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影响力省内同类院校一流。
五、建设内容
在未来5-15年内,全面开展9项建设工程。(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本制度,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中共黑龙江工业学院委员会议事规则》《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沟通制度》《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黑龙江工业学院领导班子工作例会制度》等制度,建立制度执行有效监督机制。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稳定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锁定地方性特征鲜明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方向,形成助力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发展环境。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发展、煤城转型发展和学校长期发展大局上来,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认真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纪检监察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配备,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履职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纪委书记参加重要会议和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工作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联席会制度,完善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党风政风监督等工作规范,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管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侵害师生利益、损害学校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坚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聚焦师生最反感、服务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作风问题,用“钢牙”啃“硬骨头”,精准发力、重拳整治,纠建并举、标本兼治,严查重处、持续震慑,打好整顿组合拳。
(二)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
完善符合龙江东部客观实际、保障学校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系统梳理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等重要纲领性文件,把应用型办学定位、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目标与建设路径用章程、规划确定下来。
以章程为核心,系统梳理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人才政策、经费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合规性审查及定期清理制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以专业为中心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下放与事权相配套的人事权、财务权,推进管理中心下移,落实专业办学主体地位。加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完善理事会和社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工作的议事规则。创新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实施管理能力提升计划。
(三)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作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切入点,密切跟踪我省及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积极开办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等与我省“六个强省”紧密相关的现代产业体系下的专业,形成专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重点建设资源精深加工与利用、绿色食品营销、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集群。完善专业设置预警和动态调整制度,做好存量升级和增量优化,建立行业、企业充分参与的新增专业论证、评议、设置机制,保持年增加本科专业数量1-3个,建设期内专业总量控制在30个以内,应用型专业80%以上。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核心,统筹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集群建设。5个以上专业入选省级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到2025年,3个以上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逐渐增加区域内招生计划投放数,完善区域内考生报考紧缺专业减收、免收学费政策,适当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招收比例,示范专业在校生不低于学校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
(四)实施质量立校工程
进一步深化开放多元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面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多元性、个性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开放性选修课学分达到总学分30%以上(企业课程占比达到1/3),实训实习学时占总学时占比达到50%以上。
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课程。开展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毕业生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鼓励教师积极编写突出应用导向的校本教材,专业自编教材(含校企合作教材)选用占到选用教材总数的30%以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推动优秀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启动种子计划,遴选优秀学生国内外访学。建立更加开放的学分置换政策,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慕课学习等获取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对外合作等项目的课程学习获取学分,支持学生通过短期创业实践获得学分,对辅修专业、辅修学位减免辅修学费。
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全面实施专业认证,工科专业对标新工科建设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五)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按照“党管人才、需求导向、以人为本、统筹协调、改革创新”的原则,以团队建设为纽带,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建设一支适应应用技术大学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用10年时间,培养引进30名学科(专业)带头人、100名博士、30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打造30个特色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和课程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占比50%以上、校外实习经历和企业挂职经历教师占比80%以上、硕士学位教师占比7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5%以上。
积极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知识和技能轮训制度。实施3年一周期教师网络修读慕课学分计划。积极谋划黑龙江工业学院校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五唯”羁绊,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加大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招聘力度。建立“临时见习教师”方式的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
(六)全面夯实实践能力培养基础
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校内各类实训场所对专业需要的支持度到达80%以上。以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为原则,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现有实验室启动理训一体、产学研一体实训室改造,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新建10-20个现代化综合实训室。
建设2万平方米的工程实践中心。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作用。加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每个专业遴选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积极实施“引企入校”计划,通过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设5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七)创新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积极探索与社会用人单位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校政企服务就业创业联合体”为平台,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机制优势,通过租赁、购买服务、联合培养等方式,整合域内及龙江东部全社会资源,建成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生专业实践大平台。探索联合区域内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积极拓展校校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完善以课程为核心的优秀本科生校际游学、国外游学制度。探索与国(境)外企业、高校合作,建设共同体联合培养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学院建设。试点推动以共建学院为纽带的院校联盟、共用同一在线学习平台(慕课教学平台)院校联盟和龙江东部现代职业教育院校联盟建设。积极探索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专业实训新模式,以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工作过程课程化”合作建设。
联合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制课程大纲、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省校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面向本科生开放,推动优秀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八)加快重点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及黑龙江省和鸡西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立足应用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产业特色,重点建设特色学科、校级重点培育特色学科(系级重点建设学科)、系级预备特色学科(系级一般建设学科)三类培育特色学科,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技术转移学科(群)。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壮大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逐步打造3-5个省内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立足制造业、材料业与边疆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积极推进联合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构建龙江煤城与鸡西石墨之都的主体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平台,传承创新传统产业技术文化,充分发挥学科群交叉融合力量,开展经济、肃慎文化相关系列重大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特色学科创新。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技术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鼓励教师深入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和田间地头开展深入调研,积极开展落地项目研究。
积极推动与黑科大签订的《结对帮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龙煤鸡西矿业公司共建鸡西矿山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与鸡西东北民俗博物馆共建鸡西东北文化博物馆等工作的落实。积极研发适应终身教育的课程,主动承担区域内企业员工在岗教育培训、转岗就业人员培训,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设施、场馆、场地,帮助社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协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引导优秀毕业生本区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对域内考生和在鸡西及龙江东部乃至全省紧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施减收、免收学费和“助工金”等组合优惠政策。
(九)实施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以学校为主体,社会、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及家庭多元参与,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的校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编制质量,坚持公开发布制度。规范教学秩序检查通报、课堂教学状态检测通报及各类教学状态、教学工作数据分析通报的编写与发布。
实施以培养质量为重要指标的教学系列绩效考核。严格执行课程主讲教师资格、毕业生论文抽检、试卷抽查和教学检查制度。积极开展新办专业办学质量检查、课程建设评估、人才培养结果阶段测评。
建设智慧教室,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即时监测与大数据分析。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实习实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学生学业指导的精准化。
制定教学各环节标准。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就业创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型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教学与课业考核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六、组织实施
(一)统一思想,强化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委对办学方向的领导,对教学中心地位的坚持,把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应用本科院校建设上来,树牢“应用”意识,坚定“一流”自信。培养打造讲政治、懂教育、敢担当、善作为、作风正的各级领导班子,引导广大干部站在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四煤城转型发展的大局和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高度,以上率下、示范引领。通过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大力弘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新时代黑工院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二)依法治校、依章办学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大力推进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坚定服务煤城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同《章程》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实施人才强校工程,落实《学科建设方案》,启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办法,修订科研奖励办法,实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创业氛围。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建设,提高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理念,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发动和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示范院校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和龙江东部幸福指数最高的校园。
(三)细化方案,落靠责任
把建设方案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纲领性文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领导小组,与迎接2020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同步推进。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工作推进组,对目标任务逐条分解、逐项落实,制定子方案,列出时间表,挂起作战图,定期检查阶段性成果,确保建设工作统筹推进。落实经费保障,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加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应用型示范院校、示范专业建设相关政策及资金扶持。合理编制学校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优先保障职业公共技能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创业大厦、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训场所建设及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和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应用型专业建设,每个专业投入不低于300万元。
(四)广泛动员,积极宣传
坚持推动应用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持续开展。广泛发动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建设任务的实施监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动员会、培训会、调研会、报告会、交流会等学习研讨活动,力保建设方案、建设目标、建设举措深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积极建言。在官网和OA系统开辟专栏,通报建设工作进展,宣传、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成就,畅通教职员参与建设的言论平台。积极挖掘和提炼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加大学校亮点在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教育厅网站、鸡西日报、东北网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黑龙江工业学院学生专业社会实践管理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4-11-05搭桥筑台寻机遇 访企拓岗促就业|申长崴率队赴合肥开展校政企交流活动
- 2024-11-05热爱生命 练“救”本领|秋季应急救护公益培训圆满结束
- 2024-11-04我校参加2024年大学生国际汽车文化节暨走访苏州伊徕尔特机械有限公司
- 2024-11-04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盖元臣带队走访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三家企业
- 2024-11-04我校成功举办第六届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